吳軍:功夫沒下夠,用什么方法都是在浪費時間
內(nèi)容來源:由編者整理匯總自網(wǎng)絡公開資料。
輪值主編 | 智勇 責編&值班編輯 | 少將
筆記君說:
處于不確定性的時代背景下,每個人都會產(chǎn)生各種復雜的情緒,一方面對于多變的環(huán)境充滿不安定感,一方面懷疑自己能否持續(xù)走下去。但是,這種“黑天鵝”與“灰犀牛”頻出的環(huán)境在歷史上并非孤例,我們?nèi)宰叩搅私裉臁?/span>
誰都希望自己能夠一帆風順,但是我們都處于復雜系統(tǒng)中,一些不可抗力來襲時絕對不會提前預告。如果能夠危中尋機,于風雨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長,那么雨過天晴后一定會迎來更好的自己。
很多人問我:你研究了那么多的企業(yè),也接觸了很多商業(yè)巨子和學術界領袖,能否從他們身上找到一些相似的過人之處?他們是否有什么成功的秘訣,可以讓我們學習之后也獲得類似的成就?
特別靈驗、一學就會的成功秘訣肯定不可能有,因為如果真的有,大家都照著做,那這些秘訣就不起作用了。
這就如同在森林里,即使有一條捷徑,如果大家都去走,也會變得擁擠不堪,捷徑反而成了阻塞不通的道路。
但我回想那些人,他們的確有一個共同特點,那就是格局都超乎尋常地大。
任何人,不論起點高低,只要能認清自己的位置,找準方向,用正確的方法做事,提高進步的速度,同時把握好節(jié)奏,幾年后就會看到一個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。
一、把握好生活的節(jié)奏,跳出越忙越窮的怪圈
很多人說:“我這么努力,為什么還是不行?”實際上,上天不會虧待一個真正努力的人,但也不會同情假勤奮的人。
1.要做一個有用的人,而不是一個“好人”
這里我要專門把“親朋好友托付的事情”單拎出來說一說。我對親朋好友提出的請求,通常用兩個尺度判斷幫還是不幫。
第一,不幫違反原則的忙,以及自己幫不上的忙。
第二,分清哪些問題應該由他們自己解決,哪些需要我?guī)兔鉀Q。
比如,我過去經(jīng)常往返于中美之間,朋友又多,總有人托我?guī)|西。我會嚴格區(qū)分哪些東西可以帶,哪些東西直接拒絕帶。
iPhone剛上市,中國買不到,有人托我?guī)б粋€,我會答應。一來iPhone體積小,攜帶方便;二來它的價格較高,帶一次值得;三來手機兩三年才換一部,不會需要我經(jīng)常帶。
但是有些人托我給國內(nèi)的親朋好友帶尿不濕或者奶粉,我就拒絕了。我希望我給對方帶去的是更大的價值,而不是成為搬運工。
分不清哪些事情該做好,哪些事情不能做,難免會陷入“越窮越忙,越忙越窮”的怪圈。我們要做一個有用的人,而不是一個“好好先生”。
2.認清你自己,專心做好一件事
在我從研究人員轉變?yōu)橥顿Y人,還出版了一些書之后,很多人問我是如何做到多任務并行的,又是如何實現(xiàn)跨界的。
說實話,我的工作狀態(tài)是單任務的,不是多任務的。
我在年輕的時候曾想通過多任務的方式多做幾件事,結果是一件事都做不好,時間一長,我總是在低水平上兜圈子。
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做過一項研究,表明人腦同步思考的能力其實非常有限。2009年的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》(MIT TechnologyReview)中有一篇文章寫道,人腦的帶寬只有區(qū)區(qū)60比特/秒,是(那個年代)上網(wǎng)帶寬的十萬分之一。
我看到的對于人腦帶寬最高的估計,不過每秒上千比特。照這個速度傳一幅手機圖片,大約需要一小時。
由于生理上的局限,人在某一時刻只能接收、保留和處理少量的信息。
如果一心多用,不僅不能多做事情,反而會因為來回切換任務而降低工作效率,還容易導致錯誤不斷。
人的潛意識總認為自己能行,還能擠壓時間同時處理很多任務,但這只是一廂情愿。
當腦子里的任務積壓過度,一開始可能只是出現(xiàn)一些小錯誤,當有限的腦力跟不上一心多用的野心,任務積壓得越來越多時,大問題就會集中爆發(fā)。
3.確定一個學習目標,長期堅持
我有一個同學極具語言天賦,英語、德語、西班牙語樣樣精通。我問她學語言有什么秘訣,她說其實就是有耐心。
我的另一個朋友想練習英語口語,卻又不愿意吃苦。剛開始采用的方法是看美劇,之后又去聽美國之音和BBC。最后時間花了不少,說出來的英語別人卻聽不懂。因為美國之音和BBC的口音存在巨大差異。
她挑的學習方式都是相對輕松的,在她看來是捷徑。
其實,只要確定一個學習目標,長期堅持,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。
很多人喜歡用微觀經(jīng)濟學的視角審視自己所做事情的價值,總想著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。
其實,世界是非常公平的。
極端不公平的交易即便沒有消失,現(xiàn)在也非常少了,而且存在的時間很短。
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,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:
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